近年来,江苏省盐城市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,在苏北地区树立起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标杆。尽管 2024 年 GDP 总量以 7779.18 亿元位列苏北第三,但其在新能源和汽车产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,已让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悄然登上 “苏北王” 的宝座,成为江苏北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一、新能源产业:全球海上风电第一城的崛起
盐城的 “登顶” 之路,始于对自身资源禀赋的精准把控。作为江苏海岸线最长、风能资源最富集的城市,盐城依托近海年均 7.6 米 / 秒的风速优势,打造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。截至 2024 年 9 月,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 1567.07 万千瓦,占全省 19.33%,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占全省 47%、全国 15%,稳居全球第一梯队。
这一成就背后,是盐城对产业链的深度布局。从金风科技、远景能源等整机企业,到中车电机、亨通海能等零部件供应商,盐城已形成 “研发设计 - 装备制造 - 运维服务” 的全产业链生态,整机产能占全国 40% 以上。2024 年前三季度,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开票销售达 995 亿元,预计全年将突破 1300 亿元,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盐城正以 “两个 2000” 为目标(2025 年新能源装机 2000 万千瓦、产业规模 2000 亿元),加速向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迈进。通过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的政策红利,盐城不仅在风电领域独占鳌头,还在光伏领域形成渔光互补、农光互补等特色模式,2024 年光伏装机达 571.33 万千瓦,位列全省第三。

盐城的另一张王牌,是历经 40 年沉淀的汽车产业。2024 年,全市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4%,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 5.9 倍,成为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全省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。悦达起亚、一汽奔腾等整车企业的新能源车型产销两旺,仅 2024 年前 8 个月,盐城口岸汽车出口量就突破 3 万辆,同比增长 53%。
这一转型的关键,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。盐城集聚了摩比斯、森威等 326 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,形成覆盖 “三电” 系统的完整链条。例如,江苏大洋精锻通过智能化改造,其传动轴产品已进入比亚迪供应链;和鑫蕴模塑与高校合作研发新能源车灯,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。同时,盐城建成的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平台,累计获得 1000 多项专利,推动产业从 “制造” 向 “智造” 升级。
三、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:苏北振兴的盐城样本
盐城的快速发展,离不开省级政策的强力支撑。江苏省通过南北挂钩、要素倾斜等机制,为盐城争取到更多用地指标和环境容量。例如,“十四五” 期间,省级层面为苏北重大项目保障用地 5.41 万亩,其中盐城占比超过 30%,为新能源和汽车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在区域协同上,盐城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,与上海、苏州等地共建产业园区,承接高端制造和研发资源转移。同时,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,盐城正推动与连云港、淮安等城市的港口联动,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,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能级。
四、挑战与未来:从苏北标杆到全省示范
尽管成绩斐然,盐城仍面临产业结构优化、创新能力提升等挑战。2024 年,其第三产业占比虽达 50.4%,但与苏南城市相比仍有差距。此外,徐州、扬州等苏北兄弟城市也在加速追赶,2024 年扬州 GDP 仅比盐城高 30 亿元,竞争态势激烈。
对此,盐城已制定明确路径:在新能源领域,重点突破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技术,推动氢能、储能等新兴业态发展;在汽车产业,依托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等平台,加快向自动驾驶、车路协同等高端环节延伸。同时,通过深化南北帮扶合作,盐城计划到 2025 年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升至 2000 家,进一步夯实创新根基。
结语
盐城的 “登顶”,绝非简单的经济总量跃升,而是一场以绿色能源为引擎、以产业创新为动力的系统性变革。这座苏北城市的实践表明,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,资源型城市完全可以通过精准定位、政策协同和技术突破,实现从 “跟跑” 到 “领跑” 的跨越。随着盐城新能源装机规模和汽车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,其不仅将巩固 “苏北王” 地位,更有望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。